今天是:

信息化建设

国家信息化标准

当前位置: 部门首页 >> 信息化建设 >> 国家信息化标准 >> 正文

关于印发《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》的通知

发布日期:2020-07-24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关于印发《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》的通知

各市教育局,杨凌示范区教育局、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,韩城市教育局,神木市、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,各高等学校,厅属中等职业学校:

根据教育部和省委、省政府教育信息化有关要求,为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2.0时期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,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、管理与应用水平,省教育厅修订了《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》,现印发你们,请遵照执行。省教育厅2014年9月5日印发的《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(试行)》(陕教保〔2014〕13号)《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(试行)》(陕教保〔2014〕14号)同时废止。

联 系 人:李婷

陕西省教育厅

2019年9月19日


 

附件

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

建设指标

目标要求

一级

二级

三级

一、组织机构

1.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

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,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化职能管理处室,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,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。

2.信息化职能管理机构

建立或明确学校信息化统一归口管理的行政职能处室,归口管理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,设立学校专职首席信息官(CIO),并配备3个以上的信息化行政工作人员。各院、系及其他行政机构明确一名信息化工作分管领导及相应工作人员,负责协调本部门与信息化职能处室的相关工作。

3.技术支撑服务队伍

具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符合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,技术队伍职称结构合理,人数不低于全校师生总数的1‰

4.信息化专家委员会

成立由校内外业务专家组成的学校信息化专家委员会,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论证,为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和决策参考,保障领导小组工作决策的科学性。

二、发展规划

5.确立战略地位

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,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,确立信息化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。

6.制定建设规划

根据部省两级相关要求,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,目标明确,执行得力。

三、制度建设

7.管理制度

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,包括信息化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,数据管理办法,设备维护与更新管理办法,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、接口标准、服务标准与规范等。

8.考核激励

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职称评聘、绩效考核及成果认定办法,信息化工作人员绩效待遇能够达到学校相应管理岗位水平;制定鼓励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激励政策,并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指标。

9.培训制度

建立切合实际的培训制度,对信息化领导、信息化管理者、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教师进行体系化的培训,整体提高学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素养;及时为学生提供使用各类信息系统所必要的指导与培训;对学校新聘人员提出信息化技能要求,实行岗前培训制度。

四、投入机制

10.建设运维

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,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渐递增。

11.投入制度

建立统筹管理、应用驱动的资金投入管理制度,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支出结构合理,在基础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,逐步提高软件和运维方面的投入比例。

12.保障机制

拓宽学校信息经费来源,借助企业和社会力量,形成多元投入、协同推进的经费保障机制。

基础设施及

运行环境

五、网络环境

13.有线网络接入

有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学、科研、办公与生活场所。

14.无线网络覆盖

无线网络覆盖学校主要教学、办公及公共区域,满足师生教学互动、移动学习和信息采集需要。

15. 网络运行及出口带宽

校园网主干及出口带宽能够满足师生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和生活需求。骨干网带宽不低于万兆,桌面带宽不低于百兆。

16.网络技术

具有网络虚拟化能力,全网支持IPv6

六、数据中心

17.数据中心机房

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及规范的专用中心机房。

18.服务器与存储

能够满足学校各类软件平台的计算和存储需求,由信息化部门统一购置,集中部署,统筹使用;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冗余、灵活扩展,并具备远程管理和备份能力。

基础

设施

运行

环境

七、公共设施及终端

19.网络多媒体教室

建设能够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网络多媒体教室。

20.智慧教室

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多样化的智慧教室,能支持师生多样化课内外互动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。

21.网络视频会议室

建设网络视频会议室,能实现校区间、校际间、省校间召开视频会议,实时互动,并在教学、科研、行政管理过程中使用。

22.安全监控中心

建设安全监控中心,配备监控调度屏幕,具备覆盖校园重点区域的高清视频监控,并与省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进行对接。

23.教师使用终端

教师拥有备课、授课必需的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(包括台式机、笔记本、平板、虚拟桌面等),具备一定数量的自助服务终端。

八、业务支撑环境

24.基础服务环境

建设包含域名服务系统、电子邮件系统、网络存储空间等在内的数字校园基础服务,并进行统一规划及管理。

25.校园信息门户

建设集成学校各种资源的门户网站及一站式服务窗口,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手段拓展宣传渠道。

26公共基础数据库

建设学校统一标准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及交换系统,具备数据交换共享的能力。

27.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

建设安全的统一用户认证、身份管理系统,支持多种认证机制,支持校内各信息系统单点登录,实现用户角色与组织机构相统一的权限管理。

28.校园一卡通系统

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,功能范围覆盖广泛,推行无卡化或虚拟卡业务,并实现与数字校园平台之间数据融合。

九、网络安全

29.安全制度

全面贯彻《网络安全法》和相关制度,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,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。

30.安全技术

完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措施,按照国家相关要求,保障核心系统密码应用。

31.安全测评与认证

根据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,对学校的关键信息系统与工程进行测评和认证。

32.系统安全

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,采取有效防护措施,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

33.数据安全

贯彻教育部和省颁教育数据管理办法,保证教育数据准确、完整、可靠。

34.安全教育

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活动,强化安全意识。

数字资源

十、管理资源

35.数据标准

结合教育部与省颁管理数据标准,建有学校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。

36.数据资源

做好各类管理数据的采集,并通过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管理数据入库,汇聚形成管理大数据。

十一、教学资源

37.资源建设规范

制定全校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或建设指导意见。

38.教学资源库

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库及其管理平台,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积累与应用,形成校本资源建设机制。

39. 在线课程

建设完备的在线课程资源,精品视频课和视频公开课、精品开放课程、微课等数字课程建设成效显著,部分资源免费对社会开放,部分资源实现校际共享。

40.图书馆数字资源

购置能够有效满足学校科研和教学辅助工作的电子资源,包括电子期刊、电子图书、文献数据库、学术视频数据库等,并能够及时更新。

十二、科研资源

41.科研资源及工具

建立集中管理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,统一提供支持科学研究的专业工具软件。

42.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

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监测传感和记录装置,能够网上信息查询、预约、共享和数据统计。

43.高性能计算系统

建设可服务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,并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。

融合与

创新应用

十三、教育管理

44.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

建立一系列面向管理和服务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流程,并得到广泛应用,实现基础校务管理信息化(如行政办公、教务管理、学工管理、科研管理、财务管理、后勤管理、招生与就业、图书馆管理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资产管理、学生事务管理、档案管理、校务管理、安全管理等),提高管理工作效率。建设一站式服务系统,提供基于PC端、移动端、自助端的业务办理服务。

十四、教育教学

45.网络教学平台

建设支持移动化服务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,支撑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、课程教学组织、教学评价及师生立体化交互,服务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管理、自助服务。

46.网络学习空间

建设师生个人空间,实现面向用户的个性化应用与信息服务,开展基于人人通空间的教学、教研和学习应用。

十五、教育科研

47.科研协作与交流

建设服务科研的信息化支撑平台,如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系统、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等,以实现研究项目协作交流和研究数据资源共享等功能。

48.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

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支撑平台,实现科研成果信息发布、共享、转化与推广等服务。

十六、大数据应用

49.校内数据共享

建设校内数据共享平台,整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,实现部门内和部门间各类管理数据共享,及对外信息发布功能,面向各部门和师生提供数据服务。

50.省校数据共享

按照省级框架开展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与高校二级交换平台的对接,与省级平台之间数据共享。

51.综合应用系统

建立一系列跨两个及以上业务协同的应用系统,如迎新、科研经费管理等;开展教育管理与教学相融合的应用系统建设,如质量监测与评价。

52.大数据分析服务

建设教育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,深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,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。

十七、创新发展

53.智慧校园建设

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,推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,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,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。

54.互联网+教育

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+教育大平台,整合教育资源平台和业务系统,逐步实现资源平台、管理平台的互通、衔接与开放。

55.教学模式创新

利用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、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,探索互联网+”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。

56.教师和学生发展

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,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,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,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,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、学习、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。

十八、对外服务与文化传承

57.综合信息服务

建立面向校外用户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互动平台,面向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。

58.教学资源服务

建设教学及科研资源向校外科普教育、人文教育、学科教育辐射的信息化平台,面向公众提供终身学习服务。

59.社会服务

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,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精准扶贫扶智。

60.国际交流

贯彻一带一路战略,推动各类平台和资源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。